会讲故事的肖像首饰——德国珠宝博物馆《首饰的5000年》线上展览展品分享(三)

Violet Yang ● 2022.08.31

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在Google Arts and Culture平台上举办关于《首饰的5000年》(5000 years of jewellery)线上展览。该展览公开了许多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的珍贵馆藏。

基于本次线上展览的内容,Violet老师将挑选部分展品,结合相关的的首饰小知识联想,与大家漫谈有趣的首饰文化。

《首饰的5000年》线上展览的第三部分为“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这是欧洲首饰制作的“黄金年代”。上期我们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线上展览中的两件藏品。

本期将接着第三部分的藏品内容,浅看一下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首饰。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背景 

在16世纪的后半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创建了与其附属的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风格主义(Mannerism),又称手法主义。风格主义后世通常带有贬义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理想美与对称比例三点本质摒弃,只是可以模仿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绘画或雕塑手法。风格主义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进入到巴洛克艺术之间的重要桥梁时期。

绘画上,风格主义的作品通常会夸张地拉大人体的比例,使人物看起来更加的修长或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与戏剧性,这点上就是摒弃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所追求的极致的平衡美。其中该主义代表画家是希腊画家格雷考与下面这幅《耶稣受洗》。

Baptism of Chirst

埃尔 格雷考Δομ?νικο? Θεοτοκ?πουλο

(1541-1614)

西班牙/希腊画家、雕塑家、建筑家

1614年

因此在风格主义时期大众革新了艺术审美追求,承接文艺复兴对于平衡与对称的整体感受,又从风格主义里吸收了用于打破精神限制的手法。反对单一的对称与平衡,希望能有更加华丽的运动感与豪华感,通过“留白”来丰富层次突出重点。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画家作品看出与风格主义时期的不同,比如鲁本斯与卡拉瓦乔。在巴洛克时期,有别于风格主义所创造出的理智且隐秘象征的视觉风格,审美主流开始追求更为直接、视觉冲击力强、能带来更多情感刺激与世俗刺激的风格。

Peter Paul Rubens Diana Returning from Hunt

鲁本斯 《狩猎回来的戴安娜》

1615年,油画

17世纪的欧洲,不论政治还是审美主导地位,都由法国路易十四为标杆。而因为路易十四施行扶持商业发展的政策,保证了(手)工业生产的进步,这一点也反过来使得法国在各个方面都强大起来。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国库充盈,这样富裕的阶级就可以从装饰性、物品工艺等方面有更加精细的追求,使其表现于器物的外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

胡格诺教徒(Huguenot)在该敕令下,迅速积累信众。而胡格诺教徒又通常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阶级或者是非常有野心(与技术)的手工艺人、商人。这些事情都为17世纪开始的法国艺术巅峰准备好充分的条件。

 肖像艺术与绘画珐琅 

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绘画想法的革新是全方面的——从技术到概念、对于透视法的研究、光影对比、三维立体构建,并希望创建更强烈的叙事图案,都为肖像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绘画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落成到首饰上,1632年诞生了绘画珐琅的技术,并迅速席卷欧洲。这样的技术在后来18世纪早期也发展用于陶瓷上色。

绘画珐琅通常是在不透明的珐琅底色上,将较为细腻目数的珐琅粉末或者釉上彩粉末,混以轻形油,调和均匀后,达到类似水粉绘画的效果。上一种颜色就需要进行一次烧制。经过工匠的研究发展,后期可以达到非常具象、生动的绘画效果。

我们来看《首饰的500年》展览上出现的两件珐琅作品。

Pendant depicting St. Catherine on the reverse, Unknown, 17th century,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殉道者圣凯瑟琳吊坠,无名制作,17世纪,西班牙、黄金、珐琅。

这件《殉道者圣凯瑟琳》的吊坠,制作于巴洛克时期早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细致地绘画出了持剑的圣凯瑟琳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在的场景细节。并且在图像外圈,伴有小块不透明彩色珐琅图形作为点缀。人物的衣服上,通过绘画珐琅的技巧与颜色组合,创造了衣服褶皱的立体效果与画面景深关系。这一时期,作品的制作比较注重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过去严苛地追求细节。

Departure for the Hunt” mirror pendant, Unknown, Early 18th century, Augsburg, Gold (?), enamel, crystal glass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出发狩猎,镜面吊坠,无名制作,18世纪,奥格斯堡(德国),金(?)、珐琅、水晶玻璃。

比如这件《出发去狩猎》的吊坠,在绘画珐琅的创作上明显能看出比前者有非常大的进步。

“狩猎主题的首饰在18世纪非常受欢迎。这枚绘画珐琅的胸针就针对这一现实生活中的贵族游戏与其参与环境有了生动的塑造。”

主人公在画面的中心线上,向右上方扭转身体,创造出强烈的动态效果,高贵的女士(或可能是神明)从上方半环抱住他,两人目光交叠形成了视觉中心,并递上箭矢。左下侧猎犬望向远方,也形成了一种往左侧运动的倾向。背景树枝也朝左下方微微倾斜,展现了一个云淡风轻的好天气。画面中的所有事物仿佛都在运动之中,有着不稳定的姿态。

17世纪最流行——玫瑰切割

当时红宝石是最受欢迎的石头,不过哥伦比亚的发现使祖母绿的矿产量也大幅上升。这一阶段流行玫瑰切割(Rose cut),宝石台面上的打磨技术也提升了,可以打磨出16个切面。并且由于大量的宝石从其他国家、大陆涌入欧洲,越来越多的金匠开始转行设计首饰。

17世纪的后半叶,对于宝石切割工艺得以发挥,钻石的切割方式越来越复杂,这也造成了视觉上,首饰作品有了更加炫目的效果。到了18世纪,Vincenzo Peruzzi发明了“明亮型切割”(Brilliant cut),即可以将钻石的台面打磨成为33个面,底面25个面。从这之后,宝石越来越超越其他元素,成为首饰设计的中心。

在巴洛克早期的首饰设计上,对于色彩与宝石的挑选是设计的重点,但是由于钻石的产量增加与革命性的切割方式进步,使得钻石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材料,甚至一度产生了很多玻璃仿冒品。

Pendant featuring Philip of Bourbon, Unknown, About 1700,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France | Silver, miniature, portrait on copper, diamonds

波旁的飞利浦的吊坠,约1700年

法国,银、铜底微型肖像画、钻石

展览中的这件吊坠,玫瑰切割(Rose cut)的椭圆形钻石搭配银来呈现皇族肖像画,从皇冠的造型到围绕肖像周边延展开来的类似植物的金属部分,都展示了巴洛克风格对于豪华性的追求。并且相较于细致的人物肖像画,选择银以及透明质感的钻石作为辅助装饰,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留白”的奇妙感受,即没有抢夺肖像画作的视觉中心。

撰稿:Violet Yang

RECENT EVENTS

近期活动
全部活动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