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VA游学丨王智鹏:与新生代首饰艺术家面对面

● 2024.04.12

SCHMUCK2024

今年在慕尼黑首饰周期间,毕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王智鹏与Mari Iwamoto的合作展“Double shadows”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新生代的当代首饰艺术家,他活跃在国际舞台中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艺术家

王智鹏,出生于1996年,当代珠宝艺术家,出生地为中国安徽,目前定居于德国慕尼黑。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之旅始于中国美术学院,于2019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于2020年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深造,师从Karen Pontoppidan教授,专攻珠宝与镂空器皿,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荣获了多个重要奖项,包括2024年在意大利米兰获得的吉安卡洛·蒙特贝洛奖一等奖以及在德国慕尼黑获得的BKV青年应用艺术奖一等奖。此外,他还在2022年获得了奥伯拜尔费尔德应用艺术奖表彰奖和波兰莱格尼察举办的“Touch”第30届国际珠宝设计大赛组织者特别奖。

图片

展览现场照片

在于王智鹏的访谈中,我们将得以了解他在慕尼黑的创作生活和心路历程。作为一名在德国生活和学习的中国人,文化的冲击无时无刻不充斥在王智鹏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他的分享,我们将了解到他如何在艺术中探索个人文化身份,以及他对当代首饰艺术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同时智鹏也为艺术创作者及追寻梦想的学生们带来了宝贵的建议和启示。

图片

Tea Brick #5, #6 and #4

2023

Chinese tea,925 silver, stainless steel

Unique piece

图片  

Identity Ring #39

2023

Chinese tea,German coffee

Unique piece

                                                                                                                           
                                                                                   
                                                                                                   

Q&A

Q:

你的作品围绕个人身份展开讨论,你是如何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何在首饰中落实你的调研和艺术表达的?在你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更多地是通过对外调研探索获取灵感还是和自己对话?

A:

严谨一点的说是 “文化身份”,首先是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同,作为中国人,怎样在被誉为当代艺术首饰中心的慕尼黑做出新颖和突出的作品?一味的模仿西方创作是很难让西方人眼前一亮的。其次是因为学习环境,慕尼黑的首饰班每年仅录取三五个学生,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几年可能才录取一个中国大陆学生,在班级,工作包括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接触到不同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下基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想要适应这个环境,当然要一定程度上吸收和适应西方文化,而个人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会因为自身的经历而不断的改变。

Q:

可以分享一个你在慕尼黑艺术学院创作作品时最印象深刻的事吗?

A:

来到慕尼黑一年后,我创作出了 Identity Ring 系列,当时投了西班牙一个叫做 Enjoia’ t Award 的比赛,拿了那一年的 First Finalist,我用了 5 年时间才第一次入选国际比赛, 当时确实很开心,跑去告诉了亦师亦友的一位老师,他的回复至今让我影响深刻: “Congratulations,but I have to say, this is nothing.” 我当然没有生气,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所谓的知名奖项,可能并不值一提,包括荣誉也只是暂时的,重要的是坚持。

Q:

从过来人的角度,对将来想要投身于艺术和首饰创作的学生,尤其是正在满怀热情努力的学生们有什么想说的。

A:

清楚的认识自己想要什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年去探索,创作艺术首饰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

Q:

接下来有想要尝试的主题么?

A: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玉石文化,我在几年前就一直有想法,这也是我接下来决定尝试的。

Q:

如何评价当代首饰目前的环境,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

A:

中国有越来越多新的当代艺术首饰方向的专业成立,比我开始学习的时候多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习当代艺术首饰,数量上甚至可能超过整个欧洲,但我并没有见到太多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新面孔,我不敢妄论,只以我自身的经历和角度来看,这些结果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行业资讯的闭塞、中国的高速发展等等,大家都想要快速的成功,但艺术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能马上带来收益,身边有很多朋友,包括外国人,因为经济问题而逐渐放弃创作。

在欧洲,其实也有着相似的问题,近几年有许多圈内知名的收藏家去世,而知名的画廊主也逐渐老去,但并没有接班人的出现,如欧洲最知名的画廊之一 Galerie Rob Koudijs 在去年初关闭了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线下门店,目前只专注于线上和不同的展会,而新的画廊还无法替代老画廊的地位,曾经的艺术家靠画廊的代理和推广生存,而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 的数字信息时代,画廊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至于发展趋势和市场,也是我仍在探寻中的。

图片

展览现场照片

Q:

为什么选择首饰?你现在创作的首饰与你当年理解有什么不同?普遍大众都认为慕尼黑对金工要求特别高,你的看法是什么?

A:

国美的首饰专业隶属于工艺美术系,我曾学习过许多不同的工艺,来到慕尼黑后,我在 Jiro Kamata 工作室做了两年多的助手,这当然对于我的技术有着极大的提升和帮助,金工是首饰创作的基础,但我不并不执着于技术。

其实“慕尼黑对金工的要求特别高”是我在国内的网络上看到最多的刻板印象,当代艺术首饰 的先驱之一 Hermann Jünger 二战后在德国国立哈瑙金工学院完成了金工训练,但上世纪 五十年代他的创作就已经脱离的传统金匠的形式,这在当时掀起了很大的轰动,传统金匠当 然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冒犯。OttoKünzli 在苏黎世同样也接受过专业的金匠训练,72年来到 慕尼黑在Hermann Jünger 的指导下继续学习,我导师 Karen Pontoppidan 包括其同时期 的艺术家 Lisa Waker,Karl Fritsch,David Bielander 等等许多来慕尼黑首饰班求学的学生 都有着数年甚至超过十年的基础,这可能是导致这一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但仔细研究他们 的作品,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完美”的,正如现在人们还会以古典绘画的标准去衡量一幅画的好坏吗?

Q:

学生们都会迷茫如何找到发展方向和个人风格,你对此有什么建议,你觉得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环节?

A:

Follow your heart. 这是曾经我在国内遇到 Otto 时他对我说话,因为 Otto 和 Karen,我决定来到慕尼黑继续学习,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新一代的首饰人。

Q:

从专业立场来看,你进入了非常优秀的学校,接受最有名的艺术家的指导,并拿到许多成就,在我们看来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经历。现在你如何看待这段经历,你觉得大众的认识与你自己的感受会有什么差别?

A:

许多曾经慕尼黑美院首饰班的学生毕业后都留在了慕尼黑,从 Hermann Jünger 执教时期,到 Otto Künzli,再到 Karen Pontoppidan 一代代的传承,在这里你可以很容易的与国际知名艺术家交流和沟通,这是很宝贵的一点。随着我阅历的不断丰富,眼界的不断提高,我反而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太少,但与此同时,很多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成就现在我可以很平静的看待,慕尼黑有许多年轻时拿遍了圈内所有知名的奖项的首饰艺术家,甚至不止一位校友在学生时期就拿到了艺术首饰圈最知名的Herbert Hofmann Prize,但他们很多都很谦逊, 并且一直在坚持创作。

图片

展览现场照片


我们的慕尼黑游学系列专题企划会持续介绍在慕尼黑首饰周的所见所闻,为大家讲解知名首饰艺术家的展览和作品,与艺术家进行深度会谈。系列持续更新中,敬请关注!

RECENT EVENTS

近期活动
全部活动

线